陈兴国,医学检验专业85级校友,南京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。199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硕士,后又继续攻读免疫学博士。毕业以后被引进至南京市第一医院工作,筹建了国内领先的自身抗体检测中心。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,发表SCI文章十多篇,主编专著三部。是江苏省“333”人才,南京“卫生青年第一层次”人才,被《2017胡润·中国好医生榜》评为“2017南京市十大风湿免疫专科医生之一”。
1985年夏天,陈兴国由于高考发挥失常,未能如愿考上本科,机缘巧合下以定向生的身份来到了镇江医学院医学检验大专班。当时班里的同学大都是定向生或者委培生,人数虽少,但学校老师却没有减少对他们的关心。
有次在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上,正在开小差的陈兴国突然被老师喊起来回答问题。当时的他不知所措,两眼一蒙黑。老师看出了他的窘态,没有直接批评他,而是让他站了5分钟才坐下。下课后,陈兴国知耻而后勇,努力查漏补缺。在三天后突击举行的微免考试中,陈兴国一下子考入了前三名,被遴选参加全校的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竞赛,在许化溪、严俊、王立新等年轻老师的安排下,与附属卫校班的同学抢答题目。之前的知识积累此时派上了用场,陈兴国的超水平发挥,不仅为班级获胜立下汗马功劳,也让他从此对免疫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陈兴国大学毕业后,回到家乡县城工作。由于他定向生的身份,在八年内不能调离现单位,心中既失望又无可奈何。原本打算就此平淡过一生的他,受到了高淳老乡吕力为和南医大严俊老师的鼓励,于是便打定主意边工作边自学,为考研做准备。
在1992年瞒着单位考研结束后,陈兴国便被领导找去谈话,要求他到单位新成立的经营公司承包服装店和中巴,否则就下岗。无奈之下,陈兴国只能服从安排,考研之路也只能被迫中断。由于道路崎岖和资金筹集的困难,陈兴国在这三年里尝遍了人间的辛酸苦楚,也感受到了人情冷暖。但历经此事,陈兴国变得更加独当一面,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、积极面对各种挫折挑战的品质与精神。
不久由于政策的调整,陈兴国又回到原单位上班。但他不忘初心,业余时间仍然积极备考。经过不懈努力,终于成功考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研究生,那时距离他大学毕业已经过了整整十年。2001年陈兴国又一鼓作气继续攻读了临床风湿免疫学博士研究生。
博士毕业以后,陈兴国又前往严俊老师的美国实验室留学深造。然而深造结束以后,陈兴国却没有留在美国,而是毅然决定回国发展。对他来说,高薪吸引不了他,造福国内的风湿免疫病患者,提升国内的风湿免疫学水准才是自己的价值追求。他动情地说:“也许我一个人力量有限,但是像我现在每年门诊一万人,就可以造福这一万多的病人。”陈兴国不忘初心,甘于奉献,用仁心仁术服务于国内的病患。
陈兴国在北京、上海交流学习的过程中,逐渐意识到了南京血液检测领域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,不断追求精湛医术的他便开始积极组建自身抗体检测实验室。凭借他自身过硬的科研水平以及医院体制机制的创新,实验室建设很快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。
科研虽然是陈兴国的特长,但由于他是医学检验出身,临床知识和技能相对有限。陈兴国十分清楚自己的短板,为了做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,他拿出了当年备考研究生的劲头,坚持自学。陈兴国在硕士期间,就自学了临床知识,博士毕业工作后又补学了本科的课程。此外,在医院任职期间,陈兴国只要有时间,便会主动地在外科轮转学习解剖知识,在内科轮转学习各科室临床知识,甚至会在夜里去急症室学习技能。陈兴国说,“只要有机会,有恒心,自己创造条件,也一样可以学习。”
虽然现在陈兴国的临床水平已经十分娴熟,但51岁的他仍在积极备考,不断地突破自我,提升自我。因为在陈兴国看来,年资高不代表学有止境。医学在发展,各项专科都在发展,不努力钻研,就如同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陈兴国校友(中)和大学生记者合影
“杏林春暖,橘井生香。”陈兴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情怀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,始终致力于免疫病基础研究,长期战斗在医疗一线,使广大的风湿免疫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,让他们免于疾病的苦痛。
尽管医生属于高风险行业,但陈兴国始终坚持做一个有温度有操守的好医生。除了治病救人外,陈兴国更是积极了解患者的心态,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,为病人节约开支。精湛的医术、高尚的医德是他身为医生的职业操守,陈兴国校友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医者应有的风采!也祝愿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,继续造福更多的风湿免疫病患者。